“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強化城鄉社區服務功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社區治理的內容受到廣泛關注。
全國兩會期間,多名代表委員持續關注社區治理問題,緊緊圍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強化社區治理,不斷激發基層治理活力提建議、謀實策。
3月10日,山西代表團繼續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圖為代表楊蓉參會發言。張錚 攝
解決群眾的難心事、揪心事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嶺分局三橋派出所副所長楊蓉認為,切實解決群眾的難心事、揪心事,夯實社區工作基礎,事關人民幸福健康、事關基層和諧穩定。
在多年的基層警務工作經驗中,楊蓉發現,在城市建設的推進中,基層社區特別是老舊小區群眾的迫切需求,首先就是居住環境的改善。為此,她在廣泛收集民意的基礎上將有關加強老舊小區地下管網問題排查與修繕改造、規范充電設施建設消除充電樁安全隱患等建議帶上全國兩會。
楊蓉建議,相關管線配套費用納入舊住房更新改造補助范疇,宜用財政兜底補助等辦法切實減輕低收入人群的負擔。同時,建議制定相關文件規范地下線路管理,建立地下管網應急預案和維修應急專項資金,切實讓老舊小區改造“改”出幸福感、“造”出滿意度。
在實際調研中,楊蓉發現老舊小區電動自行車等交通工具使用需求大,私拉電線充電的問題普遍存在。楊蓉建議,進一步規范充電設施建設,細化相關配套政策和標準,加強技術支持,保障居民小區地下車庫個人充電設施有序發展。
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探索治理新模式 “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人民至上理念,進一步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副局長孫建國認為,基層基礎工作是公安工作現代化的基石,要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
“學習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和‘浦江經驗’,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以‘鎮域之治’助推‘市域之治’。”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濟源市委書記莊建球說。
全國兩會上,“創建平安社區”“化解矛盾糾紛”“共建和諧社區”成為建強社區基層基礎的聚焦點。
“守護社區平安,公安機關要沖在前面。”孫建國認為,要深入推進社區警務,持續推進社區警務室標準化建設,持續完善社區警務工作規范。同時,要不斷建立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預警推送、核查處置等聯動機制。
“希望國家能夠更多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創新探索適合本地的治理模式。”莊建球表示。
提升社區能力,激發基層活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履行好?;?、兜底線職責,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服務保障民生,就要更好地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中推動基層社會治理,不斷提升社區能力,激發基層活力。”楊蓉介紹,社區治理就是要把社會各界資源統起來、沉下去、用得好,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好事、辦成事。
如何更好地從精神層面激發基層社區治理的活力,如何更好地從組織層面提升基層隊伍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
“基層治理要做好‘加法’和‘減法’,才能更好聚人心、強基層。”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鎮省身村黨委書記吳金筆建議,做好“加法”,就是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做好“一老一少”等服務群眾的暖心事;做好“減法”,就是運用多種資源下沉,通過多方聯動治理,化解群眾煩心事。(作者: 鄔春陽)
責任編輯:蘇田 標簽:基層治理,急難愁盼